【CV導讀】公路運輸是一個“水很深”的行業,一年近4萬億市場規模,國務院給出的數字為“750萬運輸戶、1600萬個卡車司機”,市場中各種商業邏輯習慣錯綜復雜。行業信息不對稱又導致車輛利用率不足50%……年輕的創業公司oTMS拿出的產品是運輸產業的管理+交易平臺,而非“卡車司機版打車軟件”,他們是如何切開這個萬億級別蛋糕的?
oTMS Co-Founder & COO 段琰 口述:
創業有兩個合伙人,各自在國內物流行業有10年以上的經驗,另外一個合伙人是波蘭人,在中國已有13年。我們從2007年開始一起共事,后來又一起創業。
2011年初從有想法到準備,到2011年9月份開始自己拿錢做,產品自己設計,請人開發,開始階段是業余兼職,2012年10月份正式辭職出來全職創業,產品正式2013年1月上線。
公司現在15個人,注冊企業用戶180+,其中每天使用的活躍企業用戶50+,2013年我們平臺上處理的運輸訂單43萬單左右,今年到3月中旬已經超過了2013全年的訂單量。
公司成立契機
1. 有機會:
a) 大市場:公路運輸是一個4萬億/年的大蛋糕
b) 極度分散和市場化:750萬運輸戶,1600萬卡車司機
c) 信息不對稱:信息傳輸方式非常傳統-郵件,excel,傳真,電話是主力,95%以上
d) 空間大:信息不對稱導致車輛利用率不足50%,從而導致高成本
e) 運輸從業者生存環境日益艱難,都在尋求新技術、新思維去改變
2. 有創新的想法:
a) 跳出傳統企業IT思維框架,從用戶和市場的角度來設計產品,用互聯網來提高傳統運輸產業的效率
B2B2C模式案例
一般完整的鏈條是貨主-運輸公司(多層)-司機-貨主的客戶,其中司機是C,其他是B。比如,全國最大的服裝公司Bestseller (綾致)是我們的客戶,他們在全國有30+個物流中心,幾十家物流合作公司,配送6500家門店,他們使用我們的產品,把總部-30+物流中心-幾十家物流合作公司-司機-數千家門店連接起來,在線管理所有訂單,形成一個信息完整閉環。但這個體系又是開放的,比如其中有的物流公司用下來感覺很好,就去邀請他自己別的貨主客戶,這個受邀貨主客戶可以繼續去邀請他別的物流合作公司。
市場同類企業
我們是社區型的運輸管理系統,美國有,歐洲有,但是國內目前基本沒有同類競爭者,國內以前是以傳統軟件的方式,關注企業內部,以我為中心的概念。但是中國運輸90%以上是多層外包,更注重企業之間的協同和合作,沒法用孤立、封閉的系統觀念來解決問題,互聯網的核心就是連接,可以很容易的把所有人都連起來,而且大大降低了用戶使用低成本,顛覆性的打破傳統IT模式中企業之間的疆界。其他市場上的提供運輸管理系統的公司都是傳統軟件的模式,我們統稱為傳統的TMS軟件。
但是我們從來沒把自己定位為一個軟件公司,實際上如果把運輸管理作為一個軟件來做,天花板是非常明顯的,如果我只做軟件的話,像紫輝鄭剛他們也不會投。我們希望做成一個運輸產業的管理+交易平臺,前端是B2B、后端是B2C,通過B2B的產品,也就是現在做的SaaS模式的社區型運輸管理平臺,把所有的訂單聚集。因為這個鏈條上最有話語權的是貨主,他們產生訂單,他們支付費用,所有的需求源自于貨主,把他們的訂單串起來,會延伸到C端,一直往下流,流到最底層的執行層面,會去做一個在線交易拍賣,簡單理解,有點像貨運行業的打車軟件。
卡車司機版“打車軟件”
我們這個行業里有其他人在嘗試,做卡車司機版的“打車軟件”。但核心是切入點,現在很多人面對的是卡車司機和底層的運輸公司,但是這種方式很難,因為無法保證信息質量,也沒有信用體系支持在線達成交易,最核心的是把訂單從源頭掌握起來。其實我們一開始創業的時候也是考慮直接切入司機層面,做在線競價拍賣,后來發現根本行不通,必須回頭從貨主開始,很耐心地讓他們把訂單放在我的平臺上面,以我們的工具來管理訂單,這樣他每天都得用,而且得邀請合作的運輸公司一起用,甚至可以要求司機一起用,這樣用戶和數據都就會一直沉淀,這樣我才能掌握訂單,同時建立真正的信用體系,達成交易才有可能。
比如幫司機找回程貨,國內有個統計,一般一輛卡車一個月有12-14天在路上跑,剩下的時候除了維修保養,都是在等貨找貨,而且司機一直在付費買信息,每次50到幾百不等。比如現在上海的卡車到成都,去程很貴,回程會很便宜,原因就是去程的時候給你報的價格里邊包括了回程的成本,因為司機不確保是否能夠找到回程貨物回來。
做匹配市場的產品
我們在創業之前,在物流公司的時候想買軟件,但是看了至少15家國內外供應商之后發現,市場提供的產品都是自我中心型軟件,都更愿意強調路線優化、裝載優化等比較“高大上”的功能。但是在國內恰恰相反,現在基礎很弱,連用來做優化的基礎數據都沒有,就好像一個人一樣,在一個小孩還不會走的時候賣給他跑步的裝備。
之前交流的時候大家會說中國市場太低級了,不適合歐美的產品,這也是當時我們創業的一個動機,中國市場確實不成熟,但這是市場的客觀環境,你不能等他成熟,因為不知道要等多久,技術應該為市場服務,而不是坐等市場的成熟。
運輸在實際的運作過程中和互聯網原理非常相似,在一個個節點之間,不停地接駁,不停地轉換,運輸過程的信息流和互聯網是最完美的匹配,因為他注重不同的公司之間的協調和溝通,而不是公司內部的東西,所以我們覺得,那些高大上的產品是未來的事情,我們先幫市場打基礎,先把數據沉淀下來。
壁壘
沒有絕對技術壁壘,但是綜合壁壘還是比較高的。
首先,B2B的好處就是創業者必須深刻的了解目標市場,必須接地氣,所以意味著行業外的人或者純互聯網的人比較難模仿;
其次,行業內的物流公司做我們的事情先天不足,因為做一個行業平臺,必須中立,如果以一個物流公司或者其他任何一環的角色來做一個行業平臺,都不會有太多人參與;
最后,如果是現有的傳統軟件公司,模仿我們意味著先自我顛覆,改變過往賴以為生的商業模式,比如同樣的產品,我們只是按月、按使用量,收取幾千或者上萬不等的費用,而對于傳統軟件公司來說,如果突然變成這樣,那怎么向過去花費幾十萬、上百萬購買軟件產品的客戶交待?而且,思維的轉變是說起來容易,做起來艱難的一件事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