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個流傳很久的笑話:某男去面館要了一碗牛肉面,可是面上來后沒看到一塊牛肉,就氣得把老板叫來:“牛肉面怎么沒有牛肉?”老板淡淡地說:“別拿名字當真,難道你還指望從老婆餅里吃出老婆嗎?“這個笑話引出本文主題,平臺與專線現階段就是方便面里的牛肉,廣告里牛肉塊讓人垂涎欲滴,實際上如本文上圖,塞牙縫都不夠。上周茂祥物流有篇文章”專線看平臺“,引起很多共鳴,業內平臺企業都沒有回應,天地匯只好作為平臺企業的代表之一,與茂祥物流共同來段平臺與專線的天津快板。
1、平臺快板打的歡,專線企業把心擔。如茂祥物流文章所言,但見平臺叫的歡,不見專線來開言。在各種會議和市場活動中,大量都是平臺型企業,或者區域平臺型企業在唱主角,聽不到專線企業的聲音,尤其是加入平臺內專線企業的聲音,也增加了專線企業的擔心。方便面廣告做的好,電視上牛肉都是大塊的,色香味俱全的,誰知道拆開調料包里牛肉都得帶放大鏡找;平臺企業都說專線加入平臺是唯一出路,早加入吃大塊肉,晚加入只能喝湯,誰知道目前加入平臺的專線企業啥情況?新的商業模式,既有可能是先驅,也有機會變成先烈。先吃螃蟹的,可能吃到美味蟹肉,也有可能被夾到手。
2、平臺成熟耗時多,專線短期無效果。目前的平臺都在探索階段,完全真正成功的還沒有。看官你肯定會問,你怎么知道沒有?你天地匯沒成功,怎么知道別人不成功?按照我之前“平臺不是救世主”的文章所述,平臺成功的標志是平臺內企業的成功和平臺的共同成功:平臺內企業多賺到錢沒有?平臺自身造血功能建立沒有?無需自證,大量文章都說明,平臺企業,尤其是整合專線物流的平臺,成熟耗時頗長,而專線企業短期很難看到實際效果,這造成一個現實的商業悖論,短期利益與長期利益的如何在同一個商業生態存在?如果要共存,必須有一方做出犧牲。誰愿意做出犧牲?
3、專線物流投入少,平臺企業把錢燒。專線物流行業步入價格競爭紅海,已經變成鹽堿地,要想長出好莊稼,得先進行土壤改良。改良的關鍵是什么?是水,必須有持續不斷的水分進來,降低土壤鹽分含量;再種植耐鹽堿的植物,培肥土壤;最后種植作物。專線企業一直在鹽堿地墾荒,想種植作物提高收入,需要平臺企業不斷燒錢澆水,培育適合鹽堿地的植物產品,打造栽培技術等標準化流程,才能將鹽堿地改造成肥沃良田,實現平臺企業土地增值的同時,專線企業收入的提高。專線企業其實投入并不多,有人要改造鹽堿地,何樂而不為?問題是:平臺的水從哪里來?要澆多少年?
4、專線退出平臺后,重出江湖有隱憂。專線物流與平臺的分界線在哪里?專線的核心競爭力是什么?要消除專線企業的隱憂,一定要清晰劃分平臺與專線企業的分界線:平臺做專線的短板,專線競爭的核心能力需要保持獨立。安能最早干線都是加盟專線,最近的分析文章指出,在全國零擔干線網絡形成過程中,網絡均衡性與加盟專線個體利益之前的矛盾不可調和,所以才放棄干線加盟,改直營模式,只做門店加盟。物流網絡均衡性問題在順豐、郵政與通達系這兩種快遞模式也存在,因此,可以預見,致力于全國零擔網絡的平臺型企業無法回避這個問題。這個問題的解決需要專線與平臺企業的共同妥協,因此各方均應該有退出方案。下圖描述了專線的核心競爭力,專線需要在加入平臺時保持自有獨立性,保自身核心競爭力不失去,退出時,才能重出江湖,不至于金盆洗手。
5、方便面里牛肉少,連鎖面店客人多。本文主題是方便面,還是拿面舉例。康師傅最早做桶裝方便面,現在從快消品行業進入連鎖餐飲行業,既在原來桶裝方便面市場繼續高歌猛進,也在全國布局超過120家連鎖門店,做私房牛肉面連鎖餐飲,也大獲成功。方便面里牛肉少,但是門店里牛肉還是很大塊的。都是牛肉面,為什么有客戶愿意吃超過30元一碗的牛肉面?參考下圖是天地匯關于平臺創造價值的分析。
首先要把現有碗里的生意做好,優化成本,盡管牛肉少,也要把桶裝方便面做好;其次開發新產品,瞄準愿意出30塊吃牛肉面的客戶,把面條生意差異化,提高利潤率做強;最后才能互相促進,增加客流。對比平臺與專線企業,最終目的都是進入高毛利的公路快運市場,按照以終為始的原則,相互妥協,各自補臺,做信息化,做產品化,做標準化,做網絡化,才是成功的經營之道。
無立場的后話:專線企業“放下包袱,開動機器“;平臺企業”星星之火,可以燎原“ 。
這是毛澤東不同時期的兩句話,適合形容平臺與專線的現狀。專線企業無需有任何包袱,積極打造自身核心競爭力,應嘗試自身打造一個牛肉面店,再不濟開個蘭州料理牛肉面店;平臺企業應堅信趨勢無法阻擋,準備好足夠的水,耐心改造鹽堿地,終成燎原之勢,連鎖牛肉面店的春天終會到來。
作者簡介:
何長春,天地匯供應鏈市場營銷副總裁。物流行業跨界從業者,“跳出物流看物流”,聯系方式微博@何長春-物流園區連鎖;微信號daomu916072。